第四十八章:捕奴-《明末小兵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半个时辰后,一支由蒙人组织的千人队伍,秘密开出凉城,向察哈尔进发。他们绕过岱海。跨过卓资山。最后来到原察哈尔境内。

    他们就是以阿古拉为首的蒙古人,奉命前来捕捉蒙古人的阿古拉一行。

    不错,是捕捉。

    这就是秦明在离开定边堡后,留给林文信,阿古拉的独特命令。其意是要混乱蒙古。让蒙古各部目不应暇,无法攻击杀胡,定边等堡。

    捕奴大军一路北上,终于在官山卫停了下来。

    这官山卫一看名字就知道,是一个卫所的名字,它是明朝初时在此处设立的一个卫所。

    明朝初年,多次对蒙古用兵,并在与蒙古边境一带设置四十余个卫所防卫,包括东胜卫、云川卫、官山卫、全宁卫、老哈河卫等。都是明朝边防重地。其走向大致为阴山-大青山南麓-西拉木伦河一线。15世纪后,由于天气转寒,农耕不济,加上边塞军队被燕王抽调参与靖难之战。因此边境略有南移。永乐期间明成祖多次北伐,形势一度改观。但在明朝中期以后。随着蒙古的再次强大,明边再次南迁。并修建长城以防御蒙古,在长城沿线设置九边辽东、蓟州、宣府、大同、延绥、宁夏、甘肃、太原、固原重镇加强防御。长城也成为明朝中后期的北边,同时也是农耕区与游牧区的界线。

    一千蒙古兵。神情剽悍,个个或手持长枪。或持斧,或持刀。身披铁甲,他们身上的皮甲,皆是出自杀胡堡的能工巧匠之手,盔甲以皮革为主,兼用铁片和铁条制成,分为人甲与马甲两种。人甲有“柳叶甲”。马甲一般由5块甲片联成,护住马匹的前胸、后臀、两侧及额头。鞍具盔甲为减轻马匹负担,阿古拉的蒙古兵鞍具都很轻巧。“其鞍留轻简,以便弛骋,重不盈七、八斤。鞍之雁翅,前竖而后乎,故折旋而膊不伤。蹬圆,故足中立而不偏。底阔,故靴易入。缀蹬之革,手揉而不硝,灌以羊脂,故受雨而不断烂;阔才瑜一寸,长不逮四聪,故立马转身至顺。

    草原蓝天白云、绿草如茵,野花点点、毡包座座,牛羊片片、牧歌悠扬、奶香飘香……阿古拉率先勒住马匹,神情怅然,而后缓缓张开双臂,如同游子回家一般。

    片刻,回味过后的阿古拉,脸色的温情褪去,取而代之的是无限的肃然,冷厉。他陡然扬起手上的长枪,厉喝一声,率先向着奶香袅袅的草原凶猛扑去。

    还在享受温情的察哈尔部族,面对突然杀出的阿古拉一行,惊惶了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