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李显站在金阶之上,目光看向群臣,沉声宣诏:“惟永隆二年,岁次壬午,十二月癸丑,望十五庚寅日,皇帝若曰: 於戏! 思致雍熙,事求良辅。 久勤梦寐,近在周行。 尚书左丞刘景先,蕴道宏深,秉德经远,志存公亮,诚合始终。 宜拜命于琐闱,俾兼和于鼎实。 可黄门侍郎,同中书门下三品,勋封如故。 钦此。” 实际上,欧阳通想要进封宰相,除了自身熬资历以外,更多的,还要看李绚在外立功如何。 姚崇和李绚的关系紧密自然不必多说,李昭德更是李绚的彭王长史。 王德真能够从黄门侍郎,同中书门下三品,进位侍中,多是当年平灭吐蕃之功。 李绚的面色肃然,无疑,这一次的调整,整个朝堂中枢更加的年轻化。 事实也的确是这样不假,但问题是李绚已经提前将自己摘干净了,今日怎么又牵扯上了。 李绚脑海中一缕灵光闪过,他猛然抬头,死死的盯向金阶之上的李旦,满脸的难以置信。 吏部侍郎魏玄同,升任尚书右丞。 …… 那么皇帝究竟是什么时候知道此事的? “诸卿!”皇帝的声音,将李绚的注意力拉了过去,就听皇帝平静的开口道:“今日朝会,诸卿还有何事?” “臣在!”李绚立刻拱手站出,诧异的抬头。 皇帝满意的点点头,然后侧头看向一旁,又是一本诏书被捧了上来。 李治眉头微皱,轻声道:“此事终究不小,这样吧,此事由大理寺前面察查,王卿,若是有需,可动用千牛卫协助。” “臣领旨。”李绚沉沉躬身,然后退回到班列之中。 至于的拜相,不过是一个同中书门下三品,没有那么在意。 刘景先惊讶的抬头,满脸惊愕的看向李显,但随即,他就反应了过来。 李治深吸一口气,说道:“诸卿还有何事?” 朝中知道姚崇和李绚关系密切的人不少,姚崇的父亲姚懿,更是做了李绚好几年的长史,才调任潘州刺史。 谁都没有想到先行一步的,竟然是刘景先。 窦思泰难以置信,但还是颤颤巍巍的走出来,沉沉叩拜道:“臣领旨。” 怀疑他代替东宫报复李旦…… 而且如果他所知不错的话,弹劾窦思泰的奏本早就已经被人交到了政事堂,怎么会由姚崇来弹劾。 崔氏大前天雪中跌落悬崖,昨日右金吾卫发现,一直到认出人来。 礼部尚书韦待价和工部尚书黄仁素,资历浅薄,根本不可能对欧阳通构成威胁。 尚书右丞郭待举,升任尚书左丞。 就如同尚书左司郎中和右司郎中,虽然不过是正五品上,但在朝中的位置却仅次于六部侍郎。 站在班列当中的李绚直接懵了,这是怎么回事? 坏处在于都是年轻人,对朝政处置在大局上有所不足,容易为人所趁。 ……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