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李绚稍微靠后,目光中带着欣赏的看着脸色越发的晕红的王简娘,身上露出的白皙玉肤越来越多…… …… 甘露殿中,灯烛终于彻底的熄灭。 王简娘躺在李绚怀中,脸上的红晕没有丝毫的散去,反而越发的浓烈。 李绚轻抚着她的秀背,轻声问道:“这些年,简儿在地方过得怎么样?” “还好。”王简娘抓住喜被,低声说道:“父亲早些年做县令的时候,常有颠簸,后来做了州府参军,就安稳多了。” 李绚轻轻点头,相比于地方参军,县令这种一县主官,其实在皇帝的眼里看的更重。 因为从县令往上走,本就是在一层层的挑选。 若是县令做的好,那么只会从下县县令,到中县县令,乃至于上县县令,畿县县令,京县县令乃至于中书官员往上调,外调最差也是地方长史,做过地方参军的,实际上这辈子最多升为司马,长史都很少。 天下三百刺史,一千五百多个县令,能够从县令做到刺史的,五个里面也没有一个。 更多的都是蹉跎在了参军司马官位之上,少数有能力的,转为京县县令,甚至于九寺官员。 譬如狄仁杰,在地方参军蹉跎多年,才以善刑而调入大理寺,同样因为善刑而被皇帝重视,升为侍御史,之后种种才能才展现出来,调入户部度支郎中,然后一步步的升为大理寺少卿,乃至于营州刺史,营州都督,但这是极难之事,天下少有。 更多的县令,在辗转之后,到了六十而致仕。 “岳父如今被封为中散大夫,娘子明日回门的时候,言说一声,让岳父耐心等一等,等到科举之后,朕便委任岳父做著作郎,东宫在科举之后,就要开始编修《汉书》,让岳父到时候,参与修史便是。”李绚轻轻搂住王简娘,目光中闪着冷光。 编修《汉书》,是修史的前提。 只要东宫那些人,编修《汉书》结束,李绚便会抽调人员开始编修国史。 他要对太宗皇帝末年,还有高宗一朝,进行全面的总结。 尤其是武后参政时期。 王家人,还有与他们相关的各個家族,恐怕很乐意做这件事吧。 尤其是永徽年间王皇后被废的那些事,由他们来给武后盖棺定论,一定很爽。 另外还有长孙元翼,李绚也会让他也一起参与进去的。 到时候,王家,长孙家,或许还有萧家,褚家,大家都参与进去,有怨报怨,有仇报仇,不知道有多爽。 或许还可以让李象、李厥也参与进去。 只要他们在史书上写李治一句不好,那么他们这辈子就都别想得到朝中大多数朝臣的认可。 如此,他们就别想着夺回皇位,老老实实的做自己的录事参军吧。 录事参军,录地方事,参劾地方参军,这两兄弟不知道要得罪多少人。 …… 转眼间,三天时间悠悠而过。 即便是李绚也不得不承认,王简娘才是真正的大家嫡女出身,相比于李绚的其他嫔妃,有着截然不同的味道,即便是他都有些深陷温柔乡而不可自拔。 若不是初九早就定好了要去东宫,恐怕李绚还得在后宫里,多待些时日。 从太极门走出,并不是很隆重的仪仗领先,李绚坐在御辇上朝东宫而去。 两侧的金吾卫从太极门直接排到了东宫门口,四周的行走的百官全部都跪倒下来。 太子已经八岁了,虚岁已经九岁了。 再有三四年,就可以自己处理政务,到时候很多人可以通过太子的推荐而步上青云之阶。 现在这个时候开始下注到东宫,已经稍微有些晚了,但还可以赶的上。 东宫殿门之上,太子右卫率刘定远对着李绚轻轻躬身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