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他们自然不愿意遭受这样的巨额损失,袁崇焕之死,当初很大的一个原因就在于己巳之变,在这些文官利益集团看来,既然袁崇焕无法保证他们的财产安全,那就不如换掉。 所以面对崇祯的震怒,他们不仅没有替袁崇焕辩解,反而一封封的上奏疏,落井下石。 “嘭~” 一声巨响。 如一道惊雷,将朝堂上乱糟糟的声音给斩断。 却是朱常淦将砚台给扔了出去,他从御座之上直起身子,冲着衮衮诸公骂道:“朕曾记得成祖说过一句话,天子守国门。” “《礼记》之中有另外一句,国君死社稷。” “朕今日就将这两句话给连起来,天子守国门,君王死社稷。” “朕都不怕,你们怕什么?” 说完,转身离去。 “这……”满朝文武一个个目瞪口呆地看着皇帝,难以置信地目送皇帝离开。 有人嗓子发干,下巴都快掉下来了。 也有人胸膛起伏,呆立在当场,不知道该怎么办。 还有一部分人,如吏部尚书孙承宗、京营提督李邦华等人,则是目光如炬,眼底光芒闪烁。 …… 从早朝下来, 吏部左侍郎田维嘉、吏部左侍郎薛国观等人则是拦住了兵部尚书杨嗣昌,“杨尚书,陛下这是何意啊?” 杨嗣昌刚想说话,却有人问道:“陛下不会是不想洪承畴、孙传庭进京勤王,准备用勇卫营和京营和后金拼杀吧?” 嗯? 众人的目光不由猛地闪烁,这人问的也正是他们想问的。 杨嗣昌摇了摇头,“诸位,我现在也不知道陛下所想,陛下刚刚让王公公过来递话,现在要见陛下。” …… 乾清宫,朱常淦脸色难看的看着孙承宗、李邦华、杨嗣昌等人。 早朝上那么多人,是不可能讨论出所以然的,反倒是不如几个人能做出决断。 “陛下,洪承畴和孙传庭……” “不妥!”朱常淦直接给他们定了基调,不能调洪承畴、孙传庭等回京勤王,“那样正合了皇太极的心意,大明朝的反贼借此东风,如火燎原,一发不可收拾。” 历史上皇太极应该是在明年才再次大军入关的,这次竟然提前了一年? 想来和自己查抄范永斗等晋商有关,本来想着用和谈多拖一下时间,可对方也不是傻子,在面对利益损失的情况下,他们终究还是忍不住了。 “那宣大总督卢象升呢?” “他暂且不能动!” 孙承宗、杨嗣昌等人听着皇帝说的这也不能动,那也不能动。 “陛下是想以京营、勇卫营和满清碰一下?”杨嗣昌终究还是提出了这个憋在心里的问题。 朱常淦猛地扭头看向他,“怎么?在你看来,此举异想天开?” “臣不敢。”杨嗣昌脸上的肌肉抽搐,满头大汗,“陛下,如此太过凶险了,京师重地,万一……” 其他地方还好说,如大同、宁远、锦州这些地方,可以借城死守,哪怕城里被打成了稀巴烂,只要守住,就是大功一件。 可京城,这地方若是遭受战火……指望皇帝担责? 扯淡! 最后还得落到他这个兵部尚书头上,他能不怕吗? 老臣孙承宗眯了一下眼睛,“陛下的想法是?” 朱常淦目光坚定地看着几人,“朕已经让锦衣卫去给密云总督吴阿衡传旨,让他不必死战,将满清大军放进来。” “朕明着告诉你们,就是要用勇卫营、京营和他们碰一碰。” 就在这时,一个小黄门从外面跑了进来,“陛下,秦总兵带着两万白杆兵已到城外,递来奏疏,请求觐见。” “哦?“朱常淦的眼睛猛地一亮,“来得早不如来得巧!” …… 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