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襄王朱翊铭将太监给送走之后,整个人一下子轻松了下来,“来啊,传本王的命令,全府上下,摆宴席一天,宴请宾客。” “宴请宾客?”崇祯有点懵逼,“父王,不至于吧?” “怎么不至于?往上推三代,不……往上推五代,都没有进京面圣了。”襄王朱翊铭眼睛通红的说道:“不容易啊,陛下终于想到了我们襄王一脉。” 明朝不准王爷进京,清朝不准王爷出京! 两者说不上谁更高明,都是为了防范自己人对皇位的觊觎,才本质上来说,一个是“分封就藩制”,另外一个是“封爵固京制”。 自古以来,皇帝“岂独蕃草木,子孙已成林”。 兄弟和叔叔也多,朝廷虽然以“立嫡立长”的传统来平息夺嫡之争,但仍旧不能避免皇子们不觊觎皇位。 大明朝的“宗藩出镇”是把双刃剑。 优点是能够替朝廷屏蔽外敌,缺点就是“靖难之役”,“宁王之乱”等叛乱,朱棣登基之后,打死削藩,严令“非有诏不得入朝”。 可以说从明成祖朱棣时期开始,凡是外地就藩的明朝王爷,便过上了看似奢靡的“半幽禁”生活,虽然衣食无忧但基本形同废人。 依据明制,藩王不得参政,无圣命私自进京,锦衣卫可直接押入天牢。 可见大明朝“分封就藩制”的严格,也难怪襄王会如此的激动和欣喜,他不住地在原地走了走去,“走,随父王去祠堂祭告列祖列宗。” 崇祯一脸的发苦,但也只能跟着襄王前往后面祠堂。 襄王这一脉是明仁宗(朱高炽)的后代,而他则是朱棣的后代,所以崇祯其实不愿意气祠堂里面祭告这列祖列宗。 …… 接下来又是焚香祭祖,又是……等忙完这一切,崇祯发现日头已经西斜了。 接下来,一下午的时间,便是襄王襄王朱翊铭给崇祯准备府试的东西。 “我麒麟儿莫动,让父王来做就好。”襄王朱翊铭将想帮忙的崇祯给拦住,“有这个时间,你可以去看会儿书也行,或者去后面的花园里面走走也罢。” “可我这会儿不想读书,也不想去外面转,就想跟着父王说会儿话。” 襄王朱翊铭瞅着他,笑道:“我们父子两个,有的是时间说话,府试之后,便是乡试,时间紧迫,将时间都用在读书之上才最要紧。” 崇祯见襄王目光坚决,也只能起身,再次来到书房之内。 看着书,却怎么也读不进去。 他想起来自己的母妃,他的生母刘氏,那个在他五岁不到的年纪就死去母亲。 崇祯所有的印象都来自他登临大位之后,实在是想念生母,于是让几个宫里的老太监,从宫里面选了一个相貌较为相似的宫女,再凭借回忆指点,宫廷画师给绘出了一副刘太后的遗容。 当初崇祯抱着遗像大哭了一场,才算是了结了自幼留下的遗憾。 崇祯想着想着,目光汇聚在院子里面襄王朱翊铭的身上。 他轻轻地推开半扇门,快速的磨墨,毛笔在宣纸上,如蜻蜓点水,一点再点……终于,一个微胖的老头跃然纸上。 襄王的身子正向左倾斜,左手攀着马车,显得十分努力的想将一个箱子放在马车上,边上有下人伸手想帮忙,却被他给拒绝了,“世子考试的东西,除了本王之外,谁也不许经手。” 上次也是如此,襄王对于他进考场的东西,格外的认真,下人预备好了他也不放心,仍旧要自己亲自动手。 崇祯定定地看着襄王的背影,眼眶突然红了下来。 视线也在这一刻模糊了下来,突然响起的脚步让他猛然惊醒,然后擦干眼角,怕被襄王看见,也怕别人看见。 等他向外看,却是襄王拍了拍自己身上的尘土,很轻松的说道:“吾儿,走,一起用膳去?” “父王先过去,我将书案收拾一下,马上就来!”崇祯背着的手里却藏着一张宣纸,正是他刚刚作的画。 等襄王转身,他才连忙轻轻展开,看到纸张没有损毁,才大松了一口气。 可随即又愣住,就连自己也不知道为何,刚刚第一反应却是藏起来,而不是呈给襄王看。 …… 京城, 卢象升在监斩了总兵吴国俊和监军太监邓希诏之后,便火速离京了。 随着他一起离开还有银车和5万石粮食。 朱常淦直接让他带走了四十万两银子。 等做完这一切,他再次调出来 朱常淦凝神,一道道蓝色的字体再次出现在自己面前。 「姓名:朱常淦」 「主线任务拯救大明朝完成度:499/10000」 「大明朝国运值:-6666,(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,国运为负,天灾人祸不断。)」 「已延续大明国祚:105天」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