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…… “黄尚书,这么召集叫我们来,所为何事啊?” 吏部左侍郎田维嘉看着躺在病床上的黄氏俊脸色苍白,却一脸急切的样子,不由问道。 “是啊,您现在的身体,应该好好养病才是。?”礼部左侍郎薛国观也忍不住问道。 黄氏俊是礼部尚书, 礼部下辖礼部司、祠部、膳部、主客四司,就是掌管祭祀的部门。 这一次通州大捷,皇帝直接要祭天,这本无可厚非。 可现在礼部将祭祀的名单给报上去,却没了音信。 于是黄氏俊将所有人都召集了过来,眼见众人到齐,在他儿子的搀扶下,咳嗽着坐了起来,“祭祀之道,自生民以来,则有之矣。” “以往皇帝祭天,必然会在奉天殿集合百官受誓戒传制,可现在却没有我等的名单,这是何道理啊?” 大明朝,从洪武皇帝朱元璋开始对于祭天尤为重视,将分祭祀天地改为天地合祀。 后来,几乎每一朝都将祭祀作为大事,特别是冬至日祭祀,列为朝廷三大节之一。 “您的意思是?”田维嘉试探地问道。 黄氏俊继续说道:“国之大事,在祀与戎。” “戎为国家唯二的大事,这个很好解释,就是军事,战争的胜败直接关乎国家的存亡,同样在于威慑不法,伸张正义,安靖国家,所以兵不可弃。” “祀,字面意思自然是祭祀,但这个其实不是重点。” “可它为何能成为唯二大事之一?为何会关乎国家存亡?因为它藏着朝廷的根本秘密。” “祭祀本身不重要,但能参加祭祀才重要,这是身份认同,这是我们士大夫与皇帝共治天下的认同。” “咳咳咳……”黄氏俊突然使劲的咳嗽,似乎要将肺给咳出来一样,他一把推开正在给他抚后背的儿子,“而这正是我要说的。” “祭祀这个活动本身,对于大明朝而言,谁跟皇帝共同祭祀,谁就是“自己人”,这一点很重要。” “有了这个身份,我们和陛下就是一体的,无论我等文官和陛下产生什么样的矛盾,那都只是内部事情。” “既然是内部事情,无论这个矛盾有多大,犯了错,无法是个别人的罢官、流放。” “无非是后进的官员晋升上去,继续与皇帝共治天下,为苍生百姓谋福罢了。” “可若没有这一层身份认同,那么……” 在场所有人都是人精,怎么可能不明白黄氏俊的意思? 瞬时间脸色全都变了。 其实他们中不少人对于皇帝的这次祭祀已经充满担忧,但碍于黄氏俊病重,所以没有过来打扰。 可如今被黄氏俊猛地说出来,更让他们头皮发麻。 不是“自己人”? 那就意味着可能出现“种族灭绝”的情况,他们所谓的‘争官竞进’一切就都变成了笑话。 文官的坐师制度,他们文官之间的互帮互助,老吾老,以及人之老;幼吾幼,以及人之幼……全都成了无根浮萍。 “黄尚书,依你看,我们该怎么办?” “是啊,我们不能就这么坐以待毙啊……” “这正是我叫你们来的目的。”黄氏俊挣扎着站起来,“如今陛下戎事已成,这祭祀之事,我们不争也得争。” …… 乾清宫内, 崇祯已经从坤宁宫回来了,此刻正看着礼部递上来的名单。 他问王承恩,“普天之下,莫非王土;率土之滨,莫非王臣。朕问伱,这“王”字怎么解?难道普天之下就只有我大明吗?” “回皇爷,这里的“王”字,指的是“王化”之意。” 崇祯点头,“是啊,‘王化’,朕代天巡视,让所有的子民都做文明人,而不是野蛮人,所以要祭祀,要驱逐野蛮人。” “北边的鞑子是野蛮人,可朕的朝堂上何尝没有野蛮人?” 王承恩吞咽了一口唾沫,看着崇祯熠熠生辉的目光,不敢回话。 崇祯深吸一口气,“皇叔啊皇叔,没想到你竟然给了朕这么大的惊喜?” 他之所以从软玉被窝之中跑出来,是因为朱常淦和他通了个话。 大后天的祭祀之事,就不参加了,朱常淦对于祭祀一窍不通,所以想到那一天歇一天,让崇祯自己去祭祀。 除此之外,后续所有的类似祭祀、礼制的事情,崇祯自己参加就可以。 崇祯满口就答应了下来。 对于朱常淦来说无关紧要的事情,但在他看来,却是皇家大事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