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“?”祖大寿疑惑,却见李若琏递过来一张纸条。 他展开一看,瞳孔猛地一缩,只见上面写着:“盛京,榆树巷子东数第三个院子。” “这是?” 李若琏笑看着他,“陛下说了,你什么时候准备好了,我锦衣卫随时可以将祖总兵的家人给带回来。” 没错,这地址正是祖大寿族老、子侄所在的位置。 想当初,袁崇焕被崇祯凌迟处死,祖大寿惊惧之下,准备投降满清,但被母亲呵斥,再加上孙承宗的派人劝召,便又跑回大明。 祖大寿虽然回大明朝了,但他的族老以及子侄却落在了皇太极的手中,押在盛京城中。 其后,他与皇太极周旋,想将儿子和侄子给救回来,但对方位置也是一变再变,他始终无法弄清楚到底在哪里? 如今李若琏竟然知道,这让他心惊的同时,也终于相信: 锦衣卫的渗透比自己想象的要更快,更有力量。 而伴随着的是更深的忌惮。 满清的盛京犹且如此,那锦州城呢? 自己的一举一动,是不是也在陛下的眼中? 想到这里,他忍不住干咽了一口唾沫,“谢陛下隆恩!” …… 京师, 巢丕昌还没有回来,但整个京城已经喧嚣尘上,因为《大明日报》已经报道过此事。 对于巢丕昌的处理,朱常淦交由刑部尚书刘之风来定夺。 刘之风揣摩皇帝的意思之后,最终以通敌叛国的罪名,处以凌迟。 听王承恩说起的时候,朱常淦叹了一口气,“有些重了。” 当然,死罪定然是逃不过的,因为大明朝需要树立一个典型。 大明朝需要这样一个通敌叛国者,处于极刑,并上《贰臣传》的典型,以此来警示后人。 即便知道当初不是巢丕昌所愿,但昌平城破开之后,他投降满清、反过来对付大明,便是最大的原罪。 与此同时,朱常淦对于辽东所有曾经投降过的满清的明朝将士给予宽恕的条件: “凡击杀一位满清八旗同等职位者,或者低一个级别的两名八旗将领,可回明朝,朕以礼待之。” 不是不允许你回来,但伱想回来,得多杀同等职位的满人。 你是总兵,你就要杀死一名固山额真,或者两名甲喇章京。 如果你是一个参将,那么提一个满清鞑子甲喇章京的人头,回大明这边,以往一切罪责全免。 从贰臣传中勾掉名录。 想继续从军,让你官复原职,不想再从军,允许你回乡,开始新的生活。 “信任建立的时候千难万难,但崩塌的时候,却是简单的多。”朱常淦深吸了一口气,“看吧,这件事情的后遗症远不止这些。” “人心中的成见,就像一座大山,不是足够努力、内心强悍,就可以搬动的。” 满清如果没有满、蒙、汉尊卑关系,或许这次只能算是一次事故。 但凡可以挺直腰板活着,没有人愿意跪着。 投降的明将如此,投降的蒙古人、朝鲜人同样如此。 巢丕昌的事情只要再发生几次,恐怕没有人愿意再归降满清。 王承恩满眼带光地拍马屁道:“陛下之心,臣拍马不及。” 朱常淦瞥了他一眼,笑道:“几天不见,拍马屁的功夫见长啊。” 王承恩可以说全程参与了此事,朱常淦只是给了锦衣卫一个点子。 随后豪格出关,和大明交换人质的人,包括明军假扮满人等所有的流程都是锦衣卫来完成。 紧接着,让锦衣卫安排的人在盛京疯传皇太极将死,豪格被交换回去是为了继位,多尔衮从前线消失也是为了继位这些事情。 王承恩抬头看了一眼皇爷,然后又连忙低下。 这真的已经不是自己熟悉的陛下了,以前的皇爷决计不会有如此“阴险”计谋。 以往的皇爷是百官眼中的“圣主”,是宗教礼法之标榜,可眼下 但不得不说,如今的皇爷对大明更好,对皇爷自己也好。 没有整日整夜的批改奏疏,不用与文武百官们扯皮,就连数十年无法战胜的鞑子,竟也战而胜之。 皇爷高兴,王承恩也跟着高兴。 朱常淦现在形成了一个习惯, 那就是在太阳落山之前,先用完晚膳,因为他发现崇祯这家伙吃饭不规律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