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而襄王却是看着崇祯,脸都绿了,等孙可望一走,“吾的傻儿子呦,这你也能答应他?” 依大明律, 造反者,诛九族,其中虽不包括老师,但陛下对你怎么看? “我没承认是他师挚,只是答应他教他读书习字,到时候即便被官军给抓住了,也算不到我的头上。” 襄王楞了楞,又看向锦衣卫千户,“韩大人,你也看到的。没有行拜师礼,不算师挚,到时候伱可不能添油加醋。” 锦衣卫千户无语的看着襄王,“搅吧,搅吧,你就搅吧,等把儿子真的搭进去了,有你老头子哭的时候。” 经过这些天与襄王的相处,韩千户发现这老头人还是不错的,相比其他的宗藩,襄王也是真的心系大明的。 两人甚至成了忘年交。 但即便两人关系再好,面对大是大非,他还是要坚持原则的。 “我……”襄王他自己也无奈啊,“韩大人,你倒是帮我劝劝啊,儿子比我年轻的时候还有主意。” …… 夜色初上, 崇祯与朱常淦再次交换身体,他如往常一样,揉着额头听王承恩讲白天发生的事。 等豁然听说皇帝把朝中数十个大臣给下狱了,瞬间站了起来,脸色异常的难看,“即便他们做的有错,但也不至于如此啊?当街诛杀大臣,大明朝廷的脸面还要不要了?” “去,让麻士维来见我。” “嗯?”崇祯看着一动没有动的王承恩,眼中寒光凌冽,“怎么,朕吩咐不动你了吗?” “皇爷您先别急眼,白天的时候,陛下曾和内臣说过一句话,若陛下晚上欲释放这些臣子便讲给陛下听。” “什么话?” “陛下说,要大明的江山社稷还是要皇帝的名声、节气?” 崇祯脸上的愤怒猛地停滞,然后如潮水一般缓缓退去,“朕白天的时候竟然是这么和你说的……我知道了,你退下吧!” 他明白这是朱常淦故意说给自己听的,之前这么久都没有说,反而这次专门叮嘱王承恩,想来此次的意义非比寻常。 崇祯呆坐在那里许久,才喃喃的说道:“这就要动文官集团了?时机是不是太早了一些?” 作为皇帝,他自然明白朱常淦此行的目的。 不在于朝中这几个官员,而在于文官集团,在于江南数省之官员、赋税、田地。 随着襄王走了这么长的路,他越发的明白国家的难处在哪里,在于财政。 国家收不上税,解决不了财政问题,就会转而向农民施压,农民受不了赋税,要么造反,要么逃离土地,去做流民,无业游民到处乱窜,就成为土匪、海盗、地痞、流氓全冒出来,充满了不安定因素。 整个大明都充斥着戾气,充斥着扭曲,动不动就打人,杀人,全民暴力,就连妇女都打架斗殴了。 他们不相信官府的权威,更愿意相信流言,流寇说的流言,街坊说的谣言,就是不信官府的。 百姓们不相信,流寇们也不相信,就如同孙可望,他不相信别人给他讲的,他非要自己学,要自己看。 人人都处在高度紧张且互不信任的状态。 到处都在杀人,流寇,官军、李自成、张献忠,满清鞑子…… 而这一切源头,都是因为国家财政的崩溃。 崇祯其实一直都知道,但他一直没有办法,如今朱常淦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就瞄向了这个根源。 所以,崇祯的第一反应不是兴奋,他更多的是恐惧,是胆颤心惊。 这一夜,乾清宫灯火通明。 王承恩就在外面等着,他没有走,但皇帝却也没有让他去诏狱提人。 …… 而朱常淦则是在农民军中安睡了一整夜,再次出现在朝会之上时,精神抖擞。 面对着朝廷之上近乎一半的缺员,他恍若无视地上完了早朝。 早朝之后,京师迎来了百姓们最津津乐道的锦衣卫抄家,之前被逮入狱的文官们,仅仅一夜便有十几个证据确凿者,全部被抄家,男丁充军,女的入教坊司。 曹化淳漠南蒙古一战,耗费银两超过三百万两,朱常淦需要回一波血。 三千万两银子,也是不经花的。 而且因为文官集团的作梗,江南各地的税银一拖再拖,国库空虚到了极致,不得已朱常淦拨了三百万两给了户部应急。 这使得朱常淦手中的银子就更紧张了,迫切地希望孙传庭能加快进程。 但想了想,还是没有下旨催。 前世,就是在崇祯一而再,再而三的逼迫下,孙传庭没有准备充分,才兵败身死,妻女自杀。 疑人不用,用人不疑。 这点认知还是有的。 就在他准备去承华殿时,一个小黄门进来汇报,“皇爷,郑鸿逵进京了,在宫外求见。”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