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66章-《宴繁花》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    第(3/3)页
    1.明代正德嘉靖年间兴文署原版归入南雍,历朝多次修补。
    2.明弘治元年至嘉靖三十八年刻并版本。
    3.元刻明修补本:明天启刻本,陈仁锡评阅,附刻刘恕《外纪》、胡三省《辨误》、薛应旆《宋元通鉴》与《甲子会要》,陈仁锡序;陈仁锡评阅本,明天启六年白口本,附薛应旆《宋元通鉴》,有墨印眉批朱笔圈点。
    清刻本
    1.胡克家本:清仁宗嘉庆二十一年(1816年),胡克家仿刻兴文署本;清仁宗嘉庆二十一年,胡克家原刻印本,清同治八年江苏书局修补本。
    2.清同治十年湖北崇文书局本。
    3.清光绪十四年上海蜚英馆石印本。该版本附毕沅《续资治通鉴》。
    民国刊本
    资治通鉴
    1.民国元年:涵芬楼铅印本。附《通鉴释文》十二卷。
    2.百衲本:书题作《百衲本宋本资治通鉴》,民国八年商务印书馆附设图书馆影印本。
    3.上海国学整理社刊本。
    4.影印宋刻本,《四部丛刊》初编,民国十八年商务印书馆影印。《四库备要》,民国二十五年铅印。
    注:胡三省《资治通鉴音注》的注本最为人称道,现为最通行版本。
    翻译本
    (台湾)黄锦鋐等译《文白对照全译资治通鉴》(新世界出版社出版,2008年,没有古人的夹注)
    沈志华、张宏儒主编《资治通鉴文白对照》(中华书局出版,2009年)
    作者简介
    司马光
    司马光(1019-1086),北宋时期政治家、史学家、文学家。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(今山西夏县)人,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,原字公实,后改君实,原号迂夫,后改迂叟,世称涑水先生。司马光自幼嗜学,尤喜《春秋左氏传》。
    司马光著述颇多。除了《资治通鉴》,还有《通鉴举要历》八十卷、《稽古录》二十卷、《本朝百官公卿表》六卷。此外,他在文学、经学、哲学乃至医学方面都进行过钻研和著述,主要代表作有《翰林诗草》《注古文学经》《易说》《注太玄经》《注扬子》《书仪》《游山行记》《续诗治》《医问》《涑水记闻》《类篇》《司马文正公集》等。在历史上,司马光曾被奉为儒家三圣之一(其余两人是孔子和孟子)。
    《资治通鉴》又专记鸠摩罗什译经,却不记玄奘译经,又详细记载北魏太武帝、北周武帝以及唐武宗三次大规模的禁佛毁佛事件;记陈群的九品中正制,却不记隋代开进士科取士,凡与政治无关者,多不录取。顾炎武说:“此书本以资治,何暇录及文人?”
      
    第(3/3)页